6000多年前的神农氏时代,我国就有了酒,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酒只能是一种单纯的饮料或药剂。
随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酒逐渐跨入人类精神生活的领域,当它以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双重身份参与社会社会活动的时候,才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而梳理休闲文化和饮食文化,酒真正成为文化独树一帜的酒文化时,老子功不可没。
老子是思想史上很早的哲学家,他以九流百家之祖的姿态在春秋末期就建立了一套完整而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达到了很高的理论思维水平,老子的思想几乎涉及到以后各种思想派别,所要共同探索的一切重大思想问题,他的思想对当时和后世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比如:孔子在请教老子时,老子劝戒孔子要去掉骄气和欲之心,对此孔子铭感在心,并在一生的生活道路上受用无穷。
《老子》,从传统文化角度说,地位是突出的,是两千多年来,一可与孔子思想相抗衡的学派。孔子思想对文化影响至深,其中有好的影响,也有糟粕的一面。
而老子思想却可以补偿孔子思想的某些不足,有些观点又与孔子思想针锋相对。孔子思想以仁德礼义为教诲;老子思想以重返自然为呼号。孔子议论问题常常是正襟而谈;而老子讲述观点常常是稚朴无饰的。孔子的议论,学堂书卷色彩重一些;老子的分析,田野放任思想多一些。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在描述孔子问礼于老子后,孔子对老子有一番评论,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
孔子把老子喻为怎么能乘风而随,怎么能腾云而测的龙。孔子心目中的老子是伟大的。 孔子一生很不得志,仅做了鲁国三个月的司寇,就被新兴的封建势力轰下了台,但他创造的儒家思想却统治了两千多年。
儒家与道家虽在意识形态上有着根本区别,在唐代,虽然儒、释、道三教供奉,但老君子孙治世,道教的位置自然在佛、儒之上,而且,孔子对老子崇拜有加,倍为尊敬,一生中多次亲临拜访。
老子的酒量极大,饮可百觚,他还非常爱饮酒,但从不把饮酒当成单纯的物质享受,而是把饮酒提到文化的高度来对待,他把如何饮酒与侍奉国君、孝顺双亲、婚丧嫁娶看成同种重要,就是对酒具,也不只是简单地将其看成盛酒所用的东西,而是讲究饮酒要有相映的酒具来陪衬,创造出一种文化的意境。
公元前518年,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克己复礼四处碰壁,在陈州(今河南开封)上演了一场“粮绝七日”的悲剧之后,仰天长叹曰:“吾道不行,乘稃浮于海!”遂打消了西行传道的念头,率领弟子掉转车头,反鲁而去,中途路过历国,恰遇老子。
老子忙备下酒席,为其接风洗尘,孔子似有一腔冤屈,边说边饮,不觉几坛酒下肚,老子连忙劝其遇事要看宽、顺其自然,随向他灌输“清净自正、无为自化”、“无为而不为”的哲学思想和治国方略。
闻其言,孔子似有所悟,又连饮数杯,一醉三日方醒。醒后,悟出了“唯酒无量不及乱”的重要思想,于是,老子就告戒他:“饮酒要量力而行,做到不沉、不淫、不湎、不酗,微醺可矣,这样才能得到饮酒真趣”。
细细品味老子的“微醺”文化,有着很深邃的含义,讲究饮酒要饮出文化品味,饮出酒的灵性与真谛、要饮得洒脱飘逸、聪颖睿智、饮得心清气爽、神采飞扬,但绝不可烂醉如泥,这才是饮酒者的风范或善饮者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