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这当然夸张了点。根据古代的容量标准,1斗约12斤,12斤白酒足以让人酒精中毒,李白怎么做到的?他喝的是什么酒呢?在唐朝,现代意义上的白酒还没真正出现,那时的酒在酿制方法和口感上类似现在的米酒,酒精度大概只有6度。以现在52度白酒折算,斗酒也就是不到2斤白酒。

武松打虎的故事家喻户晓。武松上景阳岗前,在山脚的小饭馆里吃饭时,他一气喝了十八碗酒,带着醉意连夜上山,打死了一只老虎。其实,那个年代的人们所喝的酒应该属于今天称为“醪糟”之类的甜酒,充其量也就几度,如果按每碗盛三两10度的酒计算,武松的酒量大概是今天50度的白酒一斤多。至于店家打出“三碗不过岗”,那只不过是个酒幌子。

下面7个白酒度数知识,不仅可以解答以上问题,还会揭示为何“李白斗酒诗百篇”“武松一气十八碗”。
一、酒度走过的历程
大约在公元前5000~3000年时候,中国已经出现了谷物酿酒。
秦以后,尤其到了汉代,酿酒有了较快发展。此时,为了让酒的口感更强烈,汉代酿酒者便极力关注制曲(曲在当时主要由小麦制成),尽管当时酿酒用曲量大,但仍达不到很高的度数,当时酒度最高也只在6度左右。
两宋(北宋、南宋)时期,宋人酿酒已初步完成了由主流米酒向黄酒的过渡,酒的度数也相应得到了明显提高,酒度应为10度左右。
到元代,由于蒸馏技术的引进和广泛应用,也使酒度得到了大大提升。酒度已普遍达到了20度到40度之间。当然,这一时期发酵模式也得了革命性改变。
明清时期,酒度再进一步提高,只是酒度又普遍在60度以下。这一时期的高度酒又普遍被人们称作“烧酒”

二、酒度怎么检测的
酒度的定义是指酒中纯乙醇(酒精)所含的容量百分比。如某酒100毫升中纯乙醇含量为10毫升,这种酒的酒度就是10度,但容量是随温度高低有所增减的。我国规定是在温度20℃时检测。也就是20℃时,100毫升酒中纯乙醇含量多少毫升,是为该酒的酒度。
三、白酒分多少度数
现行标准白酒通行度数一般有33度、35度、38度、39度、40度、42度、43度、45度、48度、50度、52度、53度、56度、60度、68度等,其中40度以上的白酒称为高度酒,40度以下白酒称为低度酒。
四、度数与质量风味没关系
白酒的酒度多少,并不是、也不能代表着酒的质量风味的优与劣,高酒度作为过酒瘾来说尚可起些效果。
五、自酿酒可高达75度
我国上市的白酒中,最烈的酒恐怕是一些农村和少数民族自酿的粮食酒,度数最高可达75度。

六、低度酒不是高度酒加水勾兑出来的
粮食经过发酵后酿出的酒一般是十几度,十几度的酒经过蒸馏,前期出来的酒可达80多度(称酒头)。掐头去尾,就是要去掉蒸馏两头,取中间部分,一般可达50度。真正成品酒度数是要经过不同批次、度数的基酒互相勾兑确定的。由于低度酒不易保存,成品低度酒是高度酒通过降度处理(在酿酒工艺中称“加浆”)得来的,不是人们常说的简单加水勾兑。
七、优质低度酒工艺比高度酒复杂
我国白酒的特是点甘洌芳香,酒度较高。一旦降度,就会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和原酒的风味、风格有明显变化;二是降度后出现浑浊(白浊)乃至沉淀;三是口味不调和、易出现水味。因此,低度白酒的生产要求保持原酒风格,又不能出现浑浊现象,要保证低度白酒“低而不淡”、“低而不杂”、“低而不浊”的质量,并具有明显的典型性。

各酒厂生产低度白酒过程基本是一致的。低度白酒生产一般要经过选择酒基、加水降度、处理浑浊、调香调味、静置贮存等一系列工艺才能生产出优质的低度白酒。低度白酒生产中的勾兑工作比高度酒勾兑难度要大一些,一些名优低度白酒要经过数次勾调,要保持低度白酒低而不淡、绵柔、后味净甜。而处理降度后的浑浊,其手段多种多样,但要把出现浑浊的物质适当除去,又不至于使其它香味物质也被同时除去,难度也很大。